密资X破亿加后的困境团产谜产背估值
作为长期观察加密货币市场的从业者,最近看到FTX破产案的法庭文件披露时,我不禁感慨万千。这份文件不仅揭示了FTX破产前夕的巨额内部交易,更暴露了加密资产估值这个行业痛点。 截至8月底,FTX账上还躺着34亿美金的加密资产。我仔细研究了资产构成:约11.6亿的SOL独占鳌头,其次是5.6亿的BTC、1.92亿的ETH,这些主流币种还算好说。但看到1.37亿的APT、4900万的BIT这些新兴代币时,作为业内人士的我都不免皱眉——这些资产的真实价值究竟几何? 记得去年有个朋友在二级市场买了价值50万的APT代币,结果想出货时发现深度太差,最后只能以七折价格成交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,账面上的数字和实际能变现的金额往往存在着巨大鸿沟。 法庭文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关于"公允价值计量"的讨论。传统的减值法就像是给加密资产"只记亏不记盈",新的公允计量则更贴近市场真实情况。举个例子: 假设某机构1月以2万刀买入BTC,2月跌到1.5万刀。按照减值法,他们必须记录5000刀损失。但3月涨到2.5万刀时,却不能记录这1万刀的盈利。这显然不符合市场实情。 FTX案例中SOL的两种估值方法差距高达50%,这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"纸面富贵"的项目方。我在帮一些机构做尽调时发现,不少项目90%的持币都集中在几个大户手中,这种"虚假繁荣"最是危险。 说到流动性,不得不提SRM这个典型案例。表面上24小时交易量占市值10%看似活跃,但对比FTX的持仓量就会发现——市场日均交易量仅占FTX持币量的0.2%!这就好比你想在菜市场卖头大象,虽然每天都有交易,但根本找不到能接盘的买家。 我建议在评估项目时一定要关注"阻塞率":持币量/流通量的比值超过5%就要警惕,超过10%基本就是定时炸弹。去年LUNA崩盘前,这个指标就出现了明显异常。 最让我头疼的是那些Pre-ICO代币的估值。文件中提到5.06亿美元的成本价根本不能反映回收价值,这让我想起之前评估的一个元宇宙项目。 他们号称估值10亿,但我们用现金流折现法测算发现:按照最乐观的月活增长预测,贴现率取13%时估值才2.7亿;如果按19%的保守贴现率,估值直接腰斩到1.3亿。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告诫投资人:对那些连测试网都没上线的项目,估值打个三折都嫌多。 从FTX这出大戏中,我们至少可以学到三点:第一,包装代币要尽快拆解,就像把礼盒里的月饼拿出来单卖;第二,交易所的持仓报告要像上市公司一样定期披露;第三,审计时要特别注意那些"自买自卖"制造流动性的把戏。 作为Elven的创始成员,我们本周五的研讨会将深入解剖这些案例。届时会有四大所的审计专家现场拆解FTX的财务魔术,相信会给从业者带来更多启发。毕竟在这个行业,活下来的不是最聪明的,而是最懂财务风险的。令人咋舌的资产清单
估值方法的博弈
流动性的致命陷阱
Pre-ICO代币的估值玄学
行业启示录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【市场观察】本周加密货币行情展望:平静表面下的暗流涌动
- 加密货币市场观察:机构入场与行情走势深度剖析
- 资深分析师赵秦川:市场风云变幻下的加密货币投资智慧
- 当双减遇上终身学习:致学教育的转型与坚守
- 市场观察:比特币或将面临长期回调,牛市支撑带成关键战场
- UNI和DeFi到底值不值得投?一位老韭菜的掏心窝话
- Filecoin存储与计算双轮驱动:FVM落地半年的真实成绩单
- SBF世纪审判倒计时:一场关乎加密行业命运的法庭对决
- 一位刑事律师的真实办案手记:当虚拟货币遇上非法经营罪
- 9.19市场观察:跳出思维定式,把握属于自己的机会
- 揭秘小币种爆发密码:我的实战经验分享
- 当区块链遇上谷歌:LayerZero的选择是进步还是妥协?
- AR行业即将迎来iPhone时刻?与返景星达CEO李强的深度对话
- 比特币暴涨!我们的多单布局大获全胜
- 解读Linea现象:这个Layer2新秀为何能创造月均30万笔交易奇迹?
- 美联储决策周:加密货币市场的暴风雨前夜?
- 比特币ETF迎来曙光:监管机构与发行商谈判进入白热化阶段
- Loom生态圈:一场区块链游戏的突围战
- 华尔街集体打脸:FOMC会议前美股走向扑朔迷离
- ETH市场观察:一个资深交易员的实盘思考
- 搜索
-